从生态文明出发实现建筑节能
在3月27日举行的第十届清华大学建筑节能学术周建筑节能公开论坛上,与会人士就公共建筑节能问题展开了探讨。本次学术周上还发布了《2014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
建筑节能
江亿在论坛上做关于公共建筑节能新思考的演讲时指出,回顾十年来建筑节能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建筑节能的各项标准得到全面落实,北方供热能耗强度降低30%,建筑节能工作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但是怎样进一步真正实现节能减排仍是人们关注的问题。
建立建筑相关标准体系
何为建筑节能的最终目的?江亿认为,虽然建筑节能一直被提倡,但是近十年来,一大批节能示范建筑的实际运行能耗都高于同功能一般建筑。数据显示,美国获得LEED认证的绿色建筑中,70%实际运行能耗高于同功能一般建筑;欧美近20年来采用高效节能技术新建的商业建筑,大部分建筑实际能耗反而高于以前的同功能建筑。使用模式、运行方式、服务水平的不同,造成能耗的不同。
如何提高建筑能效,需要建立建筑的相关标准体系。其中包括安全保障标准,如保证结构安全、保证防火和疏散安全;还有关于服务水平的标准,如室内温度、湿度,新风量和室内照度都要达到绿色建筑的标准;再有就是关于保湿、系统效率等技术性标准。以制定室内温度为例,根据室内人员安全保障所要求的室内温度,其范围是12℃—31℃,建筑的室内温度一般保持在22℃—23℃比较适宜,这也引发了大量关于将室内温度制定在多少度是“最适合”的标准的讨论;而所有关于建筑能效提高的创新技术的研发也都将以这一标准的为前提。因此,只有建立建筑相关的标准体系,才能控制建筑能耗的逐步上升。
确定用能上限 提高服务水平
“生态文明发展模式就是要在给定的对自然资源与环境影响上限的约束下实现人类的发展。而公共建筑节能同样应该实行总量控制;先确定用能总量的上限,以这一上限为标准,通过创新的技术,精细的实施,卓越的管理,实现在不超过用能总量上限的前提下,提高公共建筑的服务水平。”江亿说,“因此,如何确定建筑的用能上限就成为了核心问题。”
江亿表示,确定我国未来的总的用能上限需要根据各用能领域对能源的要求量,统计得到建筑可以使用的上限,进而得出公共建筑的用能上限。以下是三种可能确定我国未来用能总量的方法:
一是根据我国的资源状况和可能实现的能源进口状况估算,我国今后20—30年间可能获得的能源总量。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有把握供应的能源总量约为40亿吨标准煤;二是根据IPCC关于控制全球气候变化的要求,2020—2025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将达到400亿吨的峰值,按照我国人口占全球20%的比例来均分排放权,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不应超过80亿吨。这样,我国的化石能源年燃烧量上限为31亿吨标准煤,如果我国届时的非化石能源量达到30%,据此折算,则年能源消费量上限也将是40亿—50亿吨标准煤;三是全球未来能源消费总量将在200亿—230亿吨标准煤,这样我国可以分摊的用能总量也恰好在40亿—50亿吨标准煤之间。
综合平衡工业、交通的用能需求和发展,我国未来建筑用能上限是每年10亿吨标准煤。那么怎样在不超过用能上限的条件下提供最佳服务?江亿的回答是:“公共建筑的节能是与自然相通还是与自然隔绝,是集中统一还是分散调节用能,甚至包括依靠哪种通风方式维持室内空气质量,使用者是自主调节还是被动接受室内环境,这些都是我们在提供最佳服务时需考虑的问题。未来,在确定用能上限的基础上,提高公共建筑的服务水平将是建筑节能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采用合理方式营造室内环境
在建筑设备服务系统上是采用集中方式还是分散方式,也是近年来业界一直在讨论的话题。在江亿看来,集中还是分散的争论实际反映的是如何让建筑设备服务系统采取合理的方式营造室内环境;同时,从生态文明的发展模式出发,也是如何营造人类居住、生活和工作空间的问题。
对此,江亿认为,从维护成本和管理运行调节的角度看,采用分散方式是建筑服务系统未来的发展趋势。如办公楼多采用集中方式,仅一个人需要空调时,全楼全开。这样做的结果导致过量供应,技术上容易实现,但能源消耗却大幅度增加。目前国内大型建筑中很少能找到运行调节非常出色的大型集中式空调系统,相比而言,分散方式的运行调节就简单得多。
江亿表示,对发展绿色建筑的目的、方式,对实现建筑节能的途径、做法等方面的争论实质上都可以从生态文明上找到答案。所以,从实践上真正把生态文明融入到建筑节能的各项具体工作中,才可能真正从“形式”到“实质”,从根本上实践好建筑节能工作。